農業農村部印發了《畜間布魯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為未來五年我國畜間布病防控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行動方案。近期,全國各省(市、區)陸續發布畜間布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結合各省實際,制定了更加詳細的行動計劃,堅決做好畜間布病防控凈化工作,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時時緊弦保安全
人畜共患病,換言之就是人和動物都有可能得的病,大家常聽說的狂犬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都屬于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由一種叫布魯氏菌屬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人染病后可能出現發熱、乏力、多汗、肌肉關節疼痛和肝、脾、淋巴結腫大以及關節損害等癥狀。而牛、羊、豬、犬、駱駝、鹿等多種動物染病后則會出現母畜流產、不孕和公畜睪丸炎等癥狀。由此可見,布病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畜牧業發展,也使它成為當前國家重點防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之一。
“關口前移,人病獸防”是目前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的基本原則,減少患病畜禽數量能有效地降低人染病風險。但是,目前我國布病防控工作隨著養殖生產和牛羊調運等形勢的變化,畜間布病防控難度逐漸加大,部分地區呈現布病疫情反彈的情況。
數據顯示,2016年,內蒙古畜間布病陽性率為0.42%,人間布病報告病例僅6567例。但從2017年起,由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有所下降,防控經費投入不足,活畜調運監管困難以及布病宣傳干預不到位等諸多因素,布病疫情出現反彈。2020年,內蒙古人間布病報告病例16374例,較2019年增加15.7%;畜間個體陽性率穩定,但群體陽性率較高,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無獨有偶,新疆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遏制布病快速上升趨勢,2016年,在積極開展畜間布病防控試點的基礎上,自治區畜牧獸醫部門與衛生部門聯合印發了《自治區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2017-2020)》,采取因地制宜、分區防控、人畜同步、區域聯防、統籌推進的綜合防治策略,全面推進布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顯著,人畜間布病疫情均呈現下降趨勢。但2021年以來,隨著牛羊跨區域調運頻次及數量大幅增加,全區布病畜間陽性率和人間新發病例數均呈現反彈趨勢,不僅嚴重影響畜牧業生產,也對人民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風險隱患,布病防控形勢嚴峻,防控任務艱巨。
由此可見,一時的緊弦是達不到目標的,只要一松弦,疫情就有可能反彈。因此,布病防控必須時刻緊弦,強抓不懈,才能有效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體系健全有保障
布病防控豎向涉及養殖、運輸、屠宰、加工全產業鏈各環節,橫向也包含生產、檢疫、監督等部門,涉及人員的數量、工作的復雜程度可見一斑。要想順利開展如此復雜的工作,必須要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才能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各環節順暢銜接。
在各省市的五年防控行動方案中,均提出要健全工作機制,不斷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理順工作機制,壓實屬地管理、部門監管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防檢聯動機制、凈化評估動態管理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同時注重布病防控與各項支持政策相銜接,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政策制度和工作推進機制。
此外,還要強化技術支撐,堅持科技引領,推動畜間布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風險評估等技術和防控模式創新應用,總結推廣布病無疫區、無疫小區建設經驗和模式;加強基層疫病防控能力建設,統籌利用動物疫控機構、科研教學單位、龍頭企業等技術力量,不斷提高布病防控技術支撐水平。
針對牛羊跨區調運提升布病感染風險的情況,各省均對調運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強化調運監管。遼寧省行動方案就指出,要全面實施畜禽運輸車輛和人員備案制度,充分發揮入遼動物指定通道作用,加強入遼牛羊的調運監管,防止畜間布病傳入傳播。此外,各省均提出要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號要求,除布病無疫區、無疫小區、凈化場和種用、乳用牛羊(不含淘汰的)外,用于飼養的牛羊不得從高風險區(免疫區)調運到低風險區(非免疫區);用于屠宰的牛羊可跨風險區從養殖場(戶)“點對點”調運到屠宰場,調運途中不得卸載。同時,還提出要切實理順行政監管、檢疫、農業綜合執法關系,推進行刑銜接,加大對違法違規調運行為的打擊力度。
分區施策效率高
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畜間布魯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的原則,堅持一地一策,要求各省市根據布病流行形勢,以縣為基本單位連片推進布病防控,免疫區以實施持續免疫為主,非免疫區以實施持續監測剔除為主,有效落實各項基礎性、綜合性防控措施。在各省的五年行動方案中,可以發現分區施策被細化到了各項具體工作中,以保障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在強制免疫方面,四川省就明確指出,全省只有甘孜州、阿壩州可以對除種畜、奶畜以外的牛羊進行布魯氏菌病免疫,其他市(州)禁止對牛羊進行布魯氏菌病免疫。同時,甘孜州、阿壩州也應根據監測排查情況,以縣為單位確定免疫縣和非免疫縣。新疆也提出種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則上不免疫,每年僅對新生牛羊(3-6月齡健康犢牛、3-4月齡健康羔羊)實施免疫,做到應免盡免。
這樣細化到具體縣和畜種的防控方式能有效保障布病高風險區域的免疫密度和效果,提升動物群體抵抗力,切實打牢布病防控基礎,也有利于對低風險區域實施監測凈化,維持布病凈化區域的凈化狀態。
在防控目標指定方面,各省市也根據各地區實際養殖情況制定了布病五年防控目標。大部分省(市、區)提出,到2026年,全省畜間布病總體流行率有效降低,牛羊群體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個體陽性率控制在0.4%以下,群體陽性率控制在7%以下。而由于養殖基礎量大,內蒙古則提出了布病個體陽性率控制在0.5%以下的防控目標;新疆提出了牛羊個體陽性率分別控制在1%和0.5%以下,群體陽性率控制在15%以下的目標。
布病防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養殖行業從業人員持續不斷地推進和努力。未免疫凈化地區要做好提前預防和陽性牲畜無害化處理、消毒滅源工作,嚴防病畜外傳。布病凈化和無疫地區則要在做好嚴防病畜輸入的同時,加強預防保障工作,提升應急處理能力,保障本地區易感動物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